【轉載】郑泉水院士《破界创生》正式出版
發佈日期:2025/03/20
  • 分享至:

    教育,是时代的基石,它塑造未来的人,也决定着人的未来。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数智时代,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。未来的教育模式该是怎样的?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内生动力的未来人才?如何打破学科与思维的边界,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?如何回应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需求?这些问题,在郑泉水院士的《破界创生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。

640.jpg


为何要“破界创生”?

    肇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革命,颠覆了人类的生产方式,深刻重塑了教育范式、生活方式,并重构了社会结构,成为国家兴衰的分水岭。如今,人工智能(AI)的迅猛发展,特别是以 ChatGPT 、Deepseek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(AGI)的横空出世,再次标志着人类站在划时代的关口——从工业时代迈向数智时代。这一变革远超以蒸汽机、电力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。尤其是教育领域,正经历着深刻的冲击与变革:


    从挑战来看,过去 200 年,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低阶思维能力,以适应工业时代对大量有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劳动力的需求。然而,数智时代的到来使 AI 技术迅速取代许多低阶思维能力场景,教育亟须转向个性化培养高阶思维能力,尤其是想象力和创造力,这一转型迫在眉睫。从机遇来看,未来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交由 AI 技术完成,甚至高阶思维能力的开发也能够越来越多地依赖 AI 技术辅助。


    这一技术进步将大幅降低优质个性化教育的成本,推动其广泛普及。无论对学习者还是教育者而言,这都意味着教育模式将从应试导向的枯燥与机械,转向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的乐趣与艺术,带来从痛苦到畅快的全新体验。


如何转变现状,走向“破界创生”?

    转变的基础,是广大家长、教师和教育管理等广义“教育者”思维的转变。然而,最难的恰恰是思维的转变。有两种途径可以有效地帮助思维转变:其一,明白并相信必须改变的规律,包括底层逻辑和改变途径;其二,看到甚至体验到震撼的事实。因此,迎接这个大转折,最有意义的是重塑教育的底层逻辑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,首先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、创新的本质和人才的本质:


——“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更好的成长,尤其是思维的成长。”

    人身体的成长大约在 20 岁便趋于稳定,但思维的成长则是一个更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。正如古语所言: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”与动植物不同,人类思维的成长受到基因、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,内因涉及自我意志、内在驱动力、情绪调节等多种心理机制。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更强调基因和外因的重要性。然而,本书表明在数智时代,“三因”的重要性排序需要彻底颠倒:内因应被置于首位,超越外因和基因。这一转变凸显了个人内在动力在成长中的核心地位。


——“创新的本质是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,为社会创造出价值。”

    对创新思维成长而言,内因的关键性远高于外因和基因,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本身的挑战性、长期性以及意义感:


    首先,创新的挑战性要求个体具备强大的内在驱动力。传统的学习和工作多是在已有框架下进行,而创新则意味着打破常规、走出舒适区,甚至面对失败的可能。这种冒险需要高度的好奇心、自我激励和不畏惧困难的精神,仅靠外界的激励或基因的优势难以持续支持。


    其次,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通常需要经历多次试验、失败与调整才能取得突破。外在的支持如环境资源、团队合作固然重要,但真正让人坚持下去的,是内心对目标的热爱与执着。内因帮助创新者在孤独、挫折和重复中找到力量,支撑他们走完这条崎岖的道路。


    最后,创新的意义感来源于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。真正的创新往往承载着超越个人利益的使命感,例如为社会带来改变或推动人类进步。这种意义感无法简单地由外在环境赋予,而是源自个体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。


——“人才的本质不是天赋,而是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。"

    真正的人才不在于智商多高、多会学习,而是那些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、为社会创造出巨大价值的人。


    创新人才尤其需要具备开放性、坚韧不拔的精神、从不断试错和失败中学习的智慧和领导力,才能在数智时代中引领创新潮流。我将这些特质概括为“内生动力、开放性、坚毅力、智慧力、领导力”。


来源转载:公众号《X-Institue》





 
瀏覽次數:1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