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瓓瑋同學感想:
首先,由衷感謝學校為我們搭建了如此寶貴的學習平臺,讓我能有機會參與本次暑期深圳零一學院創新挑戰營。這裡是一個打破思維邊界的創新沃土 — 在這裡沒有標準答案的桎梏,沒有傳統認知的束縛,每個人都被鼓勵用 “敢想敢做” 的精神來直面問題。
在這次大學生挑戰營中,我無比榮幸地加入了 “AIGC 與多模態大模型強化學習技術” 進行學習。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袁春教授擔任我們的大導師,袁春教授用當下常見的GPT4和SORA生成式模型引出目前AI應用領域的新型安全挑戰。以此為出發點,我們開始瞭解目前在圖像生成領域AI應用的相關研究。
在瞭解AI發展和面臨的可挑戰性問題同時,我們需要有堅實的演算法理論基礎。
挑戰營中的兩位元助教老師負責基礎演算法的教學,從瞭解Transformer框架到學習Vision Transformer,助教老師用通俗的語言來講透演算法的底層邏輯。在他們的耐心指導下,我不僅掌握了深度學習的核心演算法,更學會了用工程思維解決理論難題 — 比如通過對比實驗分析不同優化器對模型收斂速度的影響,這種從 “知其然” 到 “知其所以然” 的跨越,讓我對 AI 技術有了更立體的認知。
挑戰營的魅力不僅在於理論學習,更在於大量沉浸式的實驗實踐。最初體驗AI完成網頁小遊戲時,就不得不感歎當代AI作為工具的強大,從頁面配置設置,到核心功能實現,這些往日需要程式師夜以繼日設計的代碼,如今只需要給生成式AI提示語,便能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完成一個完整的小遊戲設計。隨著學習深入,我們開始嘗試編寫基礎演算法代碼:從搭建簡單的神經網路模型,到實現文本與圖像的跨模態轉換,每一次調試成功都伴隨著巨大的成就感。當然成功是一次次失敗積累起來的,令我們最崩潰的瞬間莫過於終於把代碼敲完了,一運行,報錯的行數比寫的程式碼片段還長。但是在助教的協助下,我們不斷探索環境的相容性問題,代碼語法的規範性問題,這些錯誤所帶給我們的知識讓學習的內容變得更加的豐富。
在完成理論學習和實驗基礎後,我們開始根據自己對科學的瞭解,開始思考在自己的認知裡,AI for Science更多的可能性,最終我們小組選擇基於Google早期提出的AI Music生成式模型來進行演算法優化。我們嘗試對原Transformer架構的注意力機制進行優化,使其在音樂領域不局限於關注單軌道音符的關聯性,還會注意跨軌道音符之間的關聯性,最後這個課題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。
短短十幾天的挑戰營,卻讓我的認知發生了質的飛躍。從前的我更多的只關注於AI本身,而現在,我開始用更寬廣的視野審視 AIGC — 它不僅是生成內容的工具,更是連接不同學科的橋樑。在與其他課題同學的交流中,我發現 AI 可以應用于儲氫材料,可以用於天體預測,還可以用於無人機零件檢測,這些跨界應用讓我明白,真正的創新往往發生在學科的交叉地帶。
最後,再次向深圳零一學院和澳門城市大學致以最誠摯的感謝。從零一出發,大家都將在科研領域繪製屬於自己的篇章。
何瀚同學感想:
站在深圳01學院舉辦的X-Camp項目展示現場,當我演示完我們小組設計的"數字人+真人"智慧社交聊天APP原型時,台下一位評委老師眼角的閃光讓我突然意識到,我們正在觸碰的不僅是前沿技術,更是老齡化社會中那些被忽視的情感需求。這次以"AI助力一小幫一老"為主題的旅程,徹底改變了我對技術價值的認知——原來代碼和演算法可以如此有溫度。
記得第一次跟隨01學院的導師們走進社區進行社會調研時,我懷揣著各種酷炫的技術想像。然而當真正面對那些獨居老人時,他們的傾訴讓我羞愧於自己的淺薄。一位退休教師拉著我的手說:"孩子,我不需要會跳舞的機器人,我只想有人能聽我講講年輕時的故事。"這句話如當頭棒喝,擊碎了我所有技術至上的傲慢。在導師指導下,我們學會了放下大學生的優越感,用同理心去傾聽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——過剩的分享欲與無處安放的孤獨感,這才是老人們真正的痛點。
基於這些洞察,我們小組構思的解決方案經歷了無數次反覆運算。最初我們想做一個功能齊全的養老服務平臺,但在導師"少即是多"的提醒下,最終聚焦於最核心的社交需求。我們的APP設計了兩種模式:當老人急需傾訴時,訓練有素的數位人可以即時回應;而當他們渴望更深連接時,系統會匹配經過認證的真實志願者。這個看似簡單的設計背後,是無數個小時的技術攻堅——從數位人提示詞工程的調優到實名認證系統的安全設計,每一個細節都考驗著我們的專業與耐心。
項目開發過程中,01學院的導師們教會了我用產品經理的思維看待技術創新。記得當我們沉迷於數字人的擬真度時,是導師提醒我們思考:"老人真的在乎數字人的頭髮絲是否分明嗎?還是更在意它能否記住自己孫子的名字?"這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方式,讓我逐漸從技術實現者轉變為問題解決者。在高壓的項目週期中,我們不僅學會了快速學習新技術,更掌握了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——最終展示時,雖然只實現了註冊登錄、數位人對話等核心功能的demo,但每一個按鈕背後都是經過嚴謹驗證的用戶價值。
回顧這段旅程,最珍貴的收穫不是那個結業證書,而是認知層面的三重突破:我明白了真正的好技術應當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卻又不易察覺;學會了用系統性思維看待社會問題,老齡化遠不是我們想像的"缺少陪伴"那麼簡單;最重要的是,我親身體驗到跨學科團隊的力量——當程式師、設計師和社會工作者坐在一起頭腦風暴時,產生的化學反應足以解決最棘手的問題。
特別感謝澳門城市大學和深圳01學院搭建的這個實踐舞臺,讓我們能夠跳出課本,在真實社會問題中檢驗所學。如果有機會,我定會再次踏上這樣的探索之旅。因為在這個AI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,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更聰明的演算法,更是像X-Camp這樣能讓技術紮根人間煙火的土壤。當看到我們設計的數位人原型讓社區老人露出笑容時,我確信這就是技術最有意義的歸宿——不是取代人性,而是讓更多人被看見、被聽見、被溫暖。